好学网:

行测文学常识真题及解析

文学常识考查形式一般为:作品与作者(作品与人物),作品与体裁、出处,典故等。行测类比推理题解题思路:先弄清题干所给的两个词(或词组)之间的逻辑关系。找题干逻辑关系的方法有:遣词造句法和横纵对比法。

B 【解析】这则材料引自鲁迅《为了忘却的记念》,表达了作者对烈士沉痛悼念和对******统治的强烈憎恨。

古典名著考查题女娲炼石补天时剩下一块石头,被丢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,后被茫茫大士,渺渺***带入红尘,历尽了离合悲欢。 上述情节出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(《红楼梦》)。

解析:A出自《山鬼》,是属于楚辞,楚辞是浪漫主义源头;B出自杜甫之手,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。CD都是出自《诗经》,属于现实主义。

“严防死守”侧重于“防守”,前文“令人愤怒”说明我们不仅要防守更要积极应对,故排除C项,此题答案为A项。 2【解析】 B。

文学常识训练题 (总分36分,每小题3分,30分钟完成) 班别 学号 姓名 成绩 辨析题: 对文学常识的表述,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() A.曹禺、原名万家宝,我国著名的戏剧家,代表作品有:《雷雨》《日出》《虎符》《北京人》等。

2014年青海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答案解析(三)

本文是2014年青海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答案解析(三),详情如下:逻辑判断 每道题给出一段陈述,这段陈述被***设是正确的,不容置疑的。要求你根据这段陈述,选择一个答案。

中公网校名师解析:此题答案为A。题干涉及了人物(甲、乙、丙)和职务(大学教师、中学教师和小学教师)两类元素,且四个选项都是对所有人物与职务对应关系的判断,较为复杂。

以下是10月28日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试题及答案: 乡间的地和农民一样,没有多少闲歇的时间。翻松土地,把菜籽点进土里,覆上一层草木灰,洒些水。

年国考公务员考试行测已结束,华图教育集团全体工作人员及考生,第一时间收集、整理试题,截止目前,判断推理模块完善到85-104题。

2014年青海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答案解析(二)

1、如果四个工厂同事工作,需要10个工作日完成;如果交给甲、乙两个工厂,需要24个工作日完成;如果交给乙、丙两个工厂,所需时间比交给甲、乙两个工厂少用15个工作日。

2、中公网校名师解析:此题答案为A。题干涉及了人物(甲、乙、丙)和职务(大学教师、中学教师和小学教师)两类元素,且四个选项都是对所有人物与职务对应关系的判断,较为复杂。

3、C. 按图索骥 D. 度日如年 8 扩大论题和缩小论题在辩论赛中很常见。

国考行测判断推理历年试题与答案解析

1、【 真题 1 】 去年,某镇把甲、乙、丙三个大学生村官分别分配到和丰村,团结村,杨梅村。

2、【京佳解析】 B 本题考查图形的共性。①③④中阴影部分的三角形均为直角三角形,②⑤⑥中则不具备这一特点。故选B。8 赋、比、兴指的是诗歌的三种表现手法。

3、C.水滴石穿:磨棒成针 D.雨后春笋:每况愈下 2022国考暑期专训营:行测每日一练之判断推理模拟题答案 【答案】A。解析:水电站可以发电,电能是电车的动力来源;油田可以产油,石油是汽车的动力来源。【答案】C。

历年公考行测真题十五个典型问题解析

解析:本题的实质是区分“保健因素”与 “激励因素”,并能够准确理解“激励因素”。

模型一:追及型牛吃草问题 例一个牧场长满青草,青草每天均匀生长。若放养27头牛可吃6天,若放养23头牛可吃9天,那么放养21头牛可吃多少天。

D 【解析】这道题有一定定难度,做这道题时要看清题干,要求选“不符合”的一项。A、B 、C项都可从材料中推知;D项“专为用户个人设置”材料未提到,错误类型是:无中生有。

A.3个 B.4个 C.5个 D.6个 【解析】这是一道观察比较题。2015年发展中地区的总体目标水平为10%,北非、东南亚、东亚、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可能达到或超过总体目标水平。故选B。

原题如下:今有雉兔同笼,上有三十五头,下有九十四足,问雉兔各几何?纵观近几年许多小学算术应用题都可以转化成这类问题,或者用解它的典型方法***设法来求解。

信息来源:……比去年同期回落38个百分点。

大学生村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:判断推理

1、【 真题 1 】 去年,某镇把甲、乙、丙三个大学生村官分别分配到和丰村,团结村,杨梅村。

2、图形推理:共5小题。每小题0.8分,共4分。请按每小题要求作(题略) 演绎推理:共10小题。每小题4分,共14分。每题给出一段陈述,这段陈述被***设是正确的,不容置疑的。要求你根据这段陈述,选出一个答案。

3、第二步:逐一判断选项 根据第一步分析可知,A符合第二句分析,B符合第一句分析,C符合第三句分析。D明显与A矛盾,不符合第二句分析,故正确答案为D。

4、观察四个选项,虽都有原材料与成品的加工对应关系,但是BCD中的发生都是化学变化,只有A项中的蚕丝经过织造这个过程成为丝绸,发生的是物理变化,因此A项与题干的逻辑关系更一致。故答案为A。